要理解工业4.0,就避不开对西门子的研究;而要看懂西门子,不要去要看它的硬件,而要去看它的软件。数字化工厂只是水中花,真正的花朵不在你眼前,而在你身头。德国安贝格和成都的数字化工厂的示范,没有必要去看,看明白也没用。你在现场越是欢喜越是敬畏,回头静思的时候,你就会越发沮丧——即使所有的硬件都卖给你,你也无法重新复制。它需要一颗数字心脏,这是根本。无一例外,西门子plc的客户都愿意采购其产品,因为质量上乘品质卓越是其产品的理念。
从西门子的视野来看工业4.0的未来,数字化世界的生态逻辑,优先级远远高于物理世界;人机交互(包括浸入式现实使得所有物理世界的事情,基本在虚拟世界完成;而在物理世界,不过进行了实际的验证、生产、反馈和实施。验证即生产,实体即数据,这就是西门子整个生态体系下衍生出来的工业4.0命题。
西门子视野照中的工业4.0
2015年9月,西门子在一年一度的plm(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师大会上,西门子首席执行官kaeser进行了题为“数字改变常态”的主旨报告,描述了数字化横扫一切的力量,不仅会改变商业模式,也会不断产生颠覆性的力量。在未来,用户会高度参与到生产中去,甚至消费者叫做“生产型消费者prosumer”(production consumer的复合词。为了应对数字化的力量,形成信息物联系统(cps的闭环生态体系,kaeser宣称西门子自从2007年,在数字化软件服务领域投入了将近40亿欧元费用。
为什么西门子最高执行官会参加一个看上去普通的plm分析师大会?显然,这是顶层意志的表达,这是对战略根基最好的注脚。一直作为西门子首席战略官kaeser心里很清楚,plm为代表的数字化,是西门子撬开未来的真正的敲门砖。这是西门子最重要的战略。
西门子的硬件世界实在是很辉煌,是自动化和电气控制处于几乎霸主地位。在未来工厂的物理世界中,要实现智能工厂,一定要通过混线和换模实现生产线产品多样化。这需要借助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平台(西门子在2009年已经实现全集成自动化平台tia的整体融合,通过大量的数据检测点和采集系统,来精确控制工位上的设备,实现一条生产线生产多种产品。而这一切,都需要有高度的数字化模拟的能力。
对于西门子而言,这在虚拟世界已经全部实现;而且现场数据可以立刻产生反馈,对虚拟世界形成回馈,并着眼于改善虚拟世界的方案;与此同时,现场的大数据分析,对设备维护和预防诊断,自动形成决策性方案,以图表和报告方式,反馈到决策者的桌面上。这就是“验证即生产,实体即数据”。
3d虚拟现实模仿工厂
展望未来,西门子在cps的世界中,c界构造了软件plm闭环,p界则有强大硬件tia(全集成自动化平台,凭着c界和p界强大的优势,已经完成了cps的全平台软件与硬件的支撑;往前走一步,工厂的建设、基础设施继续采用虚拟进行模拟;往后走一步,用户的设备维护也在数字化世界中进行分析和维护。至此,整个闭环生态系统已然形成。
十年并购之路才等到工业4.0
在西门子2020的远景中,真正大放异彩的其实是软件部门,也就是西门子plm事业部。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,回头去梳理过去的十年,这个跟西门子凭空——真的是白手起步——构建的数字帝国,是如何一步步通过并购来实现的?
2007年收购美国ugs,是西门子战略布局的巅峰之作。它在数字世界中获得了三项举足轻重入场券:nx作为3d设计软件的三大顶级产品之一;teamcenter是数据管理pdm的核心,tecnomatix是数字化工厂装配。前两者,构成了今日西门子世界最为重要的根基。
2008年收购了德国的innotec,是虚拟工厂建设的一个重要事件,这代表这虚拟工厂的厂房布局和规划,与实际工厂的运行数据进行预先模拟,成为可能。
西门子的软件并购路线图
2011年到2012年进行了眼花缭乱和杂乱无章的收购:vistagy,ibs,vrcontext,pcs成本控制系统,从不同角度补齐了西门子的软件能力。2013年收购lms,使西门子进入了仿真与测试系统。此时收购的软件,要么是通用仿真与测试软件,要么是专业工程软件,充满了知识与数据的结合。这里最有想象力的是对于比利时vrcontext的收购,这是面向3d可视化的开始。西门子试图在虚拟设计工厂软件中,采用浸入式现实(vr来实现人机的交互。想象一下,如果一个设计人员像打游戏一样,闯进了自己设计出来的3d工厂,在虚拟世界进行查看是否漏气漏水——这将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;而对于合作多年的tesis软件的收购,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平台野心。tesis可以跟sap软件、oracle数据库无缝集成,从而粘合了各种数据缝隙。这个平台上,正在试图容纳下所有的软件巨人。
2014年年底西门子成功收购了camstar,这是另外一个里程碑的并购。尽管camstar在电子制造业有非常好的mes系统,但西门子看重的不是mes系统,simatic it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应付。真正重要的是camstar具有的大数据分析,这是西门子最为看重的一张牌。随后,2015年6月,?omneo pa性能分析软件被正式推出,拉开了西门子大数据与云服务的大幕。
工厂级的大数据性能分析
至此,西门子跟死对头ge,在大数据战略方面的防御战,基本告一段落,可以说彻底松了一口气。在ge工业互联的理念中先进分析adavance analysis,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;2013年在工业4.0最早的体系阐述中,大数据是短板。因为无论是工业4.0顶层框架中对于大数据的定位,还是西门子自身的优势,都非常不充分。然而,在拥有了camstar对于工厂现场数据强大的分析能力,西门子终于补齐了这个短板,真正成为互联的海量数据分析的杀手级玩家。而且,在数字化工厂的世界中,西门子手中的牌,要比ge多得多。
而这一切,都始于2007年对ug进行的35亿美元的收购;当时西门子另外一个大手笔就是将西门子vdo汽车电子以114亿欧元卖给了另外一家德国。一软一硬的交换,彻底改变西门子今后的版图。从此,西门子开始了“软”征程,最终成就今日之“数字化工厂”的帝国。如果考虑到西门子在随后10年期间,对硬件的收购几乎并无特别的进展——除了当时收购上海apt开关厂还引起了一些小小的国民情绪骚动,西门子“软”并购和“硬”自发展的策略,得到了巨大的成功。
而这件事,必须要提到功臣anton huber先生。他在2007年主导了对ugs的收购,成立了plm事业部,随后成为工业自动化集团的独立战略单位。然而2013年新上任的西门子新总裁kaser显然认为这仍然不够突出,将plm继续向上拔出来,成立了数字化工厂集团;huber自然成功上位,成为数字化工厂集团首席执行官。
90亿欧元的数字化集团掌门人huber
然而这个整合之路,并非容易。早在2010年plm大会上,huber就指出,软件在产品设计、数字化制造与生产系统、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关系,ia面临着跟sc传感器、cs控制、as自动化系统等整合的难题。在那个时候,用于产品管理的plm全生命周期软件,加上基于硬件自动化管理系统的tia全集成自动化平台,已经有了开始对视和呼吸的能力。cps的镜像世界,已经像米开朗琪罗手下的大卫像,呼之欲出。
终于,号角吹响了,2013年德国工业4.0横空出世。这简直就是给西门子量身定做的外衣,披上德国国家战略的形态,横扫德国和中国。从此,如果概念上的战略疑云被一扫而空,没有什么可以限制西门子进行整合的手脚了——工业4.0就是那至今仍然狂刮不止的大风。
为了进一步强化客户构建数字化企业的能力,从2014年10月起,作为嫡系部队,西门子主导开发的simatic it mes解决方案,也全部被并入siemens plm团队。这是对当年ugs嫁进豪门的一个迟到的承认,是对ugs这个光芒四射的明星的补偿。plm事业部一直是流浪者的大篮子,盛满了西门子近年多情四处搭讪的外部种子。这次,大篮子终于露出了数字帝国的峥嵘之象,plm事业部开始整合一切了:因为,数字化改变一切。
数字化拥抱一切
而下一步,在平台的基础上,入口与各种app应用,将成为西门子数字化的重点。2015年9月plm大会上,西门子继续高调推广active workspace,这是一个用户工程师高度友好的界面,统率所有数据的,使得使用者随时可以查看各种各样的数据,从设计到制造,从运行参数到决策分析。抢占入口,成为西门子互联思维全新的发力点。
当工程师遇到数学家 打开cad内核的奥秘
如果一个产业要寻根,就会发现一个万千世界,最后会聚焦到一个点上。
图|?图为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,由autodesk的软件产品设计而来。国内众多知名建筑都采用欧克特的bim(建筑信息化模型
“一沙一世界”,一世界满眼千秋,亦不过是投射到一粒沙芥。当下,作为工业主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,都需要用到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的工具。而cad的基础底层支撑,就是通用几何造型平台,也可以称之为几何内核。作为实体造型的关键引擎,许多cad供应商,都会通过购买或者自研的方式,往上建立自己的cad功能。
然而从萌芽开始,四十年过去了,这个世界却笼罩在数学家的神话之下。
而这个世界,仍然无比地狭小。这是一个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的利基市场。而它却是万神之殿的基座。
天才工程师的两枚金蛋
几何造型平台是cad软件最核心的基础部分,通常称为几何内核,或者叫做几何引擎。一般目前的cad系统都会提供参数建模方法。
图| 剑桥大学
这是一个关于数学家传奇的故事,英国剑桥大学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光亮之地。剑桥大学cad实验室的ian braid在1973年完成了实体造型的博士论文之后,和导师charles,以及同窗alan创办了shape data,随后开发出第一代实体造型软件romulus。
1981年一家美国买下工程师的,着手开发美国版权的第二代产品,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几何引擎parasolid。1988年美国cad供应商ug,买下parasolid,将它融入ug集成系统中,变成一个实体和曲面造型通用几何平台。
与此同时,parasolid也作为一个单独的内核产品,为其他cad软件开发商提供高质量的、世界一流的几何造型核心功能。
这个几何内核的故事,本来可以到此结束了。
然而神人永远不会停止折腾。1986年,ian被找上门来的美国spatial technology说的心头发痒,再次开发了第三代面向对象的实体和曲面通用平台ac++is:aci分别是三位大仙alan grayer,charles lang和ian braid的名字字首,而s则取自实体(solid的字首。由于acis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,并采用了c++编程,使得算法大为改进,它的运行速度是第一代romulus的4~20倍,是第二代parasolid的2~6倍。
除了技术先进性之外,acis还采用了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:那就是鼓励各家软件在acis上开发,并与step标准相兼容的集成制造系统。凡是在acis上开发的cax系统都有共享的几何模型,相互可以直接交换产品数据。acis构成了这些系统的几何总线。这样一来,信徒大增。
神剑再次成功出鞘。
1989年acis上市后,影响巨大。很多cad都纷纷或者采用acis内核,或者采用了它的思想改进了自己的内核。例如法国的euclid-s、catia以及美国的intergraph、i-deas都纷纷跟进,采用这种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改进。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1993年,autodesk与spatial technology签约,在acis平台上开发出mdt三维参数化特征设计系统,成为acis的最大用户。
内核不等于cad:没有ug,就没有几何引擎
然而,对于几何引擎,却有一个极大的误解,以为先有几何引擎,后有之上的cad软件。几何引擎本来并不存在,它是藏在cad里面。
达索航空,把cad部门独立出来,并起名叫做catia的时候,还没有几何引擎的概念。从麦道发展出来的cad软件商ug,以及autodesk的mdt,都没有几何引擎的概念。所有的系统模块都放在一块。同样,后来靠参数造型而名声大噪的ptc也没有这些概念。
是ugs在发展自己的商业策略所采用的方针,使得parasolid几何引擎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,随后甚至发展出来一个很小的利基生意。
最早ugs的cad也是跟几何引擎搅在一起,后来逐渐将内核方面的工作外包给shapedata。这意味着,parasolid一开始就是两条腿独立走。ugs只是在外包体系中使用parasolid的团队,parasolid也允许使用ug提供的一些反馈所丰富的功能。这意味着,ug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一直是负责parasolid的“测试工作”。
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到了一定的程度,几何引擎,也逐渐达到了产品级的应用成熟度。一段时间之后,ug和parasolid已经密不可分了。最后ug索性,将parasolid购买了过来。
没有ug,就没有parasolid,就没有“几何引擎”的说法。
内核阵营开始分化
虽然很重要,但市场很小,内核单独存在是无法存活的。2000年spatial被达索系统收购。历经14年之后,著名的几何建模内核acis终于归到了大型cad厂商手中。
跟它的前一代几何内核一样,嫁个大户人家,是最好的选择。
然而,在此之前,catia跟acis一点关系都没有。catia是土生土长的内核。高傲自负的法国人一直在为catia完善自己的几何造型引擎,从原来的曲面造型到后来的基于brep的实体造型。甚至,catia也没有购买通用约束求解器,而是自己开发。
直到后来,catia决定把底层部分独立出来,单独做生意。达索也是花了好几年时间,才把所谓的几何内核独立出来,就是cgm。
因此,购买acis,对catia而言,主要出于商业需要和数据交换。
如此一来,parasolid和acis分别被西门子、达索控制着,已发展为巨大的深坑,并成为两个大的阵营。
autocad、mdt和inventer、microstation均采用acis几何造型器为内核。而ug、solidworks、solidedge则采用parasolid几何造型器。
在这些三维cad的实体几何造型内核中,老将parasolid和acis是几何建模系统的两棵老根,由于一开始就相对独立发展,比较著名,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cad厂商;加上达索的cgm,是市面上能买到的三款商业化几何引擎。
但是大的cad软件,一般都是有自己的内核的。除了catia之外,开创参数建模时代的ptc,其内核granite也是独成一派,主要是自己使用。这是一个情节不断翻转、充满了八卦的故事。当年日如中天的cad如cv,也有自己的内核,但在转向参数化实体造型方面不成功。从cv“离家出走”的高管创建了ptc,大获成功,反手倒是收购了cv。
图|?ptc总部
几何引擎让cad市场充满了猜忌与阴谋
parasolid被卖之后,braid等人重新做了一个,继续做内核生意。这让后起之秀solidworks得到了很好的机会,它最初给投资者的版本,正是以acis为基础的。
但有了投资之后,就开始测试parasolid和acis。几个月之后,换成了parasolid。尽管acis功能表跟parasolid看上去差不多,但实战不行。前面提到,尽管acis是第三代几何引擎产品,实验室性能甚至更优,但它自从诞生后,没有一个大,愿意像当年ug那样,如此紧密地对acis进行捆绑。所以acis的市场占有率,一直低于它的前一个版本parasolid。这充分证明了一点,在工业软件cad\cae\eda领域,没有交互的工程用户反馈,任何工业软件都不可能发展起来。
然而,作为ug的竞争对手之一,solidworks一直活在“杯弓蛇影”的猜忌之中。如果ug将来不肯卖parasolid,那该怎么办?这是一个若有若无的阴影。而这个问题的解决,要来自更大的家伙。1997年达索以3.1亿美元,收购了solidworks。
这次轮到达索进行猜忌了,parasolid在ug的手中,对solidworks而言,是一个巨大的威胁。2000年,达索决定出手,战略性地收购acis所在的spatial tech,为solidworks也提供一个备选的安全保障。从这里开始,达索才开始跟acis有了交集。
随后达索将自己的内核cgm和acis,都放在spatial之下。
然而这次收购,又惊动了另一个巨头的利益。正在使用acis作为内核的autodesk的inventor,也感受到了同样巨大的威胁。
非常警惕的欧特克,为了避免受制于达索,用反垄断为法律手段,开始跟达索打官司。拉锯的结果是,达索可以拥有acis,但欧特克拥有随时购买acis源代码的权利。有了这个条件作为限制,达索随后顺利完成收购acis。
图| 猎鹰8x远程公务机,搭载了达索falconeye视景结合系统
几年以后,欧特克迅速地使用了这个权利,掏钱购买了acis的全部源代码,也就是acis r14版本。随后inventor在此基础上,经过多次版本的迭代。应该说,欧特克的几何内核,虽然源自acis,但跟原来的版本,已经区别很大。也可以认为,欧特克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内核。
开源还有一颗独苗
一款开源的opencascade,是一棵奇特的幼苗。
成立于1964年的法国马特拉matra的euclid系统,也有自己的内核,主要是曲面造型。为了和ptc抗衡,开发了cas.cade新一代内核。现在在华天的一个总工,当年就负责基于cas.cade的新一代cad系统euclid designer的开发。彼时中国航天对它的理念非常欣赏,认为符合航天设计需求,可以从老的euclid平稳过渡到新的euclid designer。可惜,最终马特拉被达索并购了,整个新一代系列基本停止开发了,曾寄予厚望的航天,也只好逐步转向了proe。
达索与马特拉合并后,并没有吸纳所有的研发人员,也没有说要如何用cas.cade,只让剩下的人员成立了一个。这部分团队,索性将其变成开源,按照全开源(lgpl协议进行管理。代码主要还是由法国团队管理,但是在俄罗斯有一个较大的团队,进行应用定制开发。虽然这并不是达索所期望的局面,但是已经晚了。最近几年版本更新比较快。在此内核的基础上,开发出一个开源cad系统freecad。目前国内也有运用opencascade的社群,开发些小系统。作为开源的几何引擎,做成商业cad软件的开发难度不小。
造不如买,再次毁掉商业化机会
拥有高水平的内核,是发展自主cadcamcae和的核心工作。然而,世界上几何引擎不多了,基本处于垄断地位。中国人手里的中望的overdrive内核(本来是美国vx cad的内核,2010年被中望收购和华天的crux iv(华天cad系统sv的内核等。
然而,这件事情完全不能商业化。例如中望,也曾经考虑做一套更商业化的内核。然而市场需求并不支持。最大的几何内核parasolid一年的生意,也就是3000多万美元。如果做内核,跟parasolid去竞争,是不可能活不下去的。
出于商业上的原因,西门子的ug,对于出售给中国内核,一直都不是太热心。于是中国很多项目,只能二选一,一般都是在跟spatial进行合作。尽管acis的价格很高,但国内cad厂商都只能让步。
图|?70年代高校计算几何协作组成员
中国有了自主的内核是个振奋的信息。但是,单独研发cad几何内核是没有太大市场的,需要与三维cad软件系统整合起来做。实际上,国内的cae和cam可以用国内的核,共同打开市场。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。在中国谁都有生存压力,“造不如买”。无论是几何内核,还是约束求解器,都可以是核心共性技术,但没有一家厂商能负担得起。最后只能是一盘沙子。
中国cad行业著名的专家、当时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唐荣锡,在2000年还曾经雄心勃勃地行业喊出“几何造型平台振兴”的口号。按照唐老的看法,高水平的通用几何造型平台是发展cad软件产业的一级火箭助推器。而在当时,中国许多cad,正在借助cims和甩图板的东风,蓬勃发展。跟国外的差距不是没有,但看上去还能看得见、够得着。
然而,几何内核,是从众多成功的工业软件功能中萃取得来的。没有成功的研制优秀cad软件的基础,就谈不上研制几何平台。而对于软件,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活命,就不能采用先进、流行的通用平台,因为不但耽误进度,甚至会劳而无功。
这像不像一个死结?在西方,主流cad都是脱胎于航空业,波音、达索,都给了那些cad软件厂商足够的机会、充分的反馈,这才使得国外的cad厂商逐渐壮大。而在中国,急功近利、追求速度的中国制造,从来不会给上游软件供应商的机会。要么出彩,要么出局。缺少来自用户端的悉心呵护和战略性扶持,是中国cad、cae以及eda在发展路程上的最大死结。
错失的就不会再来
唐老甚至在2004年建议行业,不要将自主研制的开发平台的目标,定位在类似于?acis、parasolid?的几何平台产品,而是要将目标确定为创建新一代的功能特征平台,以功能特征为操作对象,使得新一代平台必须兼顾几何和功能两大方面。这是一个更高的志向。
现在回想起来,本世纪初的几年,正是中国自主cad还方兴正艾的时候,很多企业都跃跃欲试地要做几何内核。结果是都铩羽而归。在十五时期,大家普遍误解,以为几何内核就是cad系统。这是历史天空下的误解。随之而来的相应决策,也是失误的。
近20年过去了,随着国外cad、cae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5%,高端cad比例更高。唐老的梦想,已经成为不可实现的愿望。
当务之急,还是先要把cad市场做大做活起来。以手机举例来看,华为去做手机芯片是合理的。因为他有足够的体量和自有市场做支撑,当然更是因为有足够的资金。至于其他小手机厂商,还处于解决生存问题阶段,能抓住一个细分市场存活下去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。谈做芯片,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国产cad内核,是能打破国外垄断的潜在希望,就像华为的麒麟芯片一样,是一烛跳动不已的小火苗。
小记
布雷德等三人从1970年起,直到2000年7月5日法国达索系统签约以2,150万美元现金收购acis业务,三人决定退出acis,也退出了几何内核领域。闪耀了一代人的星空开始暗淡。整整30年,这三个天才工程师科学家的主要精力,都集中在实体造型平台的开发和完善上,也照亮了其他几个cad的探索之旅。它把后来所有通用几何造型平台要走的路,都几乎探索完毕。
数学家和工程师相结合,正是几何内核四十年不败的传奇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