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钢桥
1996年3月26日凌晨6点,天津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人员开始拆除金钢桥,这座1924年竣工的开启式老铁桥,在连通海河两岸72年之后,结束了历史使命。时至今日,二十多年过去,这座铁桥仍深埋于天津人记忆深处,是天津人印象最深的一座桥。
天津的桥,最初多为浮桥。这种桥不用桥墩,把若干只小船横着连接起来,浮于水面,铺上木板,随河水涨落而升降,悠悠荡荡。地处三岔河口的窑洼浮桥,又称大胡同浮桥、新浮桥,是津门最早的浮桥。
清光绪年间开始,天津最早建成的钢桥是大红桥,随后又建造了金钟桥、金华桥。1903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决定自窑洼浮桥向北至铁道修路建火车站,这便是今天的中山路和北站。火车站建成后,窑洼浮桥改建为钢架结构桥,取名金钢桥。这座金钢桥由英、日两国技师设计、监造,桥长76.2米,三孔,花费白银16.8万两。
金钢桥
到了1922年,老金钢桥已经残破,当局决定在老金钢桥下游18米处建一座新桥。1924年春新桥竣工,这就是天津人最熟悉的金钢桥。这座桥由美国施特劳斯开启桥公司承包,天津大昌实业公司安装。工程投资分两部分:一是桥体结构投资22万美元;二是施工安装费70万元银币,资金由天津县、地方自治经费筹措。
这是一座“下承式杠杆式开启钢架桥”。上部结构为上承式钢桁架,桥基采用汽压沉箱,墩身及桥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。桥长85.8米,宽17米,其中车行道10.15米,两侧人行道各2米,限重15吨。桥上附设四间平顶四方小屋,安置对称,便于保护和维护桥梁。桥身涂成铁灰色,显得深沉庄重。
这座桥可以靠电力开闭,开启后呈“八字倒置形”,天津人称为“老虎大张嘴”。当时海河通航,货轮来往不断,桥修得太高,耗资巨大,但要是修低了,每年汛期河水上涨,轮船过不去。开启桥解决了这个问题,铁桥隆隆开启,大船穿桥而过,是海河上特有的景观,并且保持到今天。
金钢桥
当年金钢桥建成后,两端桥头高处挂着哈德门广告,遭到舆论反对,只好拆掉,改成“金钢桥”三个大字。桥下宽阔的河面上,时而响起汽笛,驶过巨大的轮船,泛起白浪。两岸停靠各国轮船,高高的船桥上挂着异国国旗。远处有许多小渔船,船上的幼童背着一个大葫芦,代替救生圈,有的船上养着狗,有的船舷上站着一群捕鱼的鱼鹰子。女船家迎着辣眼的炊烟,在船头的煤炉前吹火做饭。打渔的就在岸边卖鱼。
桥北特别热闹,桥头空地有算卦的、卖蝎子的、变戏法的。有个叫“画眉张”的艺人张德喜,每天在这儿学画眉叫,吐火球,变戏法。先敲锣打场子,用锣锤绕场画一个大圈,让小孩子或蹲或坐,不许在场里跑。他的两个女儿也跟着演杂技。
桥南是鸟市,除了卖鸟、卖鸽子的摊点外,还有许多说书、演剧、唱大鼓、说相声的小园子,几乎一家连着一家,按五分钟一分钱收费。每到夏天,几截胡同里都是卖蛐蛐的,满耳都是蛐蛐叫,二分钱能买一个不错的蛐蛐。冬天这里卖蝈蝈,五分钱一个蝈蝈葫芦,染成紫红、青绿、橘黄,外面刻着花,现买现削盖,用一个指盖形的刻刀扎出一圈花来,就成了一个菊花瓣式的盖,把葫芦籽倒出来,把蝈蝈放进去。
金钢桥
可以说,金钢桥两端是天津最繁华的地段,从早到晚车水马龙,游人摩肩接踵。九一八事变后,天津的繁华中心转向法租界,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,法租界梨栈周边(今劝业场一带)形成了商业中心,金钢桥周边日渐凋零。
抗战期间,日本兵盘踞在金钢桥头,查良民证、防疫针票,查装货的马车,谁想过桥,就要搜身。当初袁世凯下令在窑洼浮桥位置改建的那座老金钢桥,桥上部的钢结构被日本人抢拆掠夺,只剩下几个孤零零的水泥桥墩。1981年,在旧桥墩基础上,整修成一座钢架便桥,供南行的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过。
1996年,天津市投资一亿元改建金钢桥。老铁桥被拆除,新桥造型现代,下层桥利用旧桥墩改建为三孔钢与混凝土组合箱梁桥,上层主桥采用三孔中承式无推力拱桥结构。上层桥全长600多米,宽15米,成为海河上第一座双层结构桥梁,仍叫金钢桥。(文:何玉新)
新金钢桥